前幾天閱讀完吳曉樂的新書《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內心充斥著滿滿的鬱悶,也許是故事本身就很讓人鬱悶,也或許是因為這些故事在真實世界中仍有機會上演,想到這裡就更讓人鬱悶。

 

少女拒絕羽化為蝶,只願在蛹中寂靜長眠

 

  「十七歲的我非常想死,這是我唯一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法。」

  「為什麼?妳就這樣喪失了活下去的欲望?」

  「唯有這樣,我才再也不必擔心自己沒有活成某種模樣。」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少女之死,讓這所校史百年的資優女校陷入焦慮,平日精於作答的女孩們,卻無法回應一連串的死亡問句:她發生什麼事?她成績怎麼樣?她心理狀態如何?是什麼樣不值一活的日子,以至她決定縱身一躍、終止十七年的人生?師生們迫切地需要一個答案,或是消弭疑慮,或是應付媒體,又或是劃清權責好安慰自己──她的死,和我沒有關係。

 

  做為導師,吳依光試圖釐清少女輕生的原因,為人們,也為她自己,找出一個答案,合理、肯定,以安人心。她在少女尋常的生活中發現端倪,但也在一次次的探詢之中,反覆挖掘到自身的困境:與丈夫徒具形式的婚姻、對她一生無所不控的母親,以及當年早該毀掉的自己。

 

  那個自己回應她:「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自殺,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

  「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以上為博客來書籍介紹──────

 

第一次看完這本書時,唯一的心得只有再次驚嘆吳曉樂的角色描寫功力,雖然我沒有書中的經歷,但看著看著有種彷彿自己就是吳依光的感覺。但看第二次後,對故事中的角色們有更深的體悟。

 

故事主角吳依光是一名老師,而她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影響直到成年後……這個故事走向讓我想起了吳曉樂的第一部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某些掌控慾極強的父母因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順利成長、擁有康莊大道而極度控制子女,讓雙方都感到窒息,但書中的孩子長大了,真的就能長成父母期待中的樣子嗎?如果不是,父母就會放棄控制一切嗎?至少《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吳依光的母親並沒有放棄。

 

這是很讓人難過的事實,每個人都不能改變他人的想法,執意去改變他人只會讓關係僵化,或是讓人無法自由地活著,但更讓人難受的事情是:打著「愛」的名義去執行這些行動,如果拒絕彷彿會遭受天譴……

 

我想這種事情沒有完美的解方,就像情緒勒索之所以會實現,是因為這是雙向的互動:情緒勒索者與被情緒勒索者都受到影響,情緒勒索才會成立。我想解方大概只有子女堅定的回應父母這是自己的人生,並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或是父母意識到自己正在將雙方的關係帶往無法控制的境界而放棄控制子女才有可能停止。

 

每次看完這類的小說,都會很慶幸自己的家庭沒有如此高壓,至少我的成長經歷看起來還算和諧。

 

書名: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作者:吳曉樂

出版社:鏡文學

arrow
arrow

    book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