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男友發起每月選書遊戲,彼此要挑一本書讓對方閱讀,找一天討論自己的心得,本月男友挑了蘇童的作品集。
本書是蘇童成名之作,收錄了三篇中篇小說:《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罌粟之家》、《妻妾成群》。其中《妻妾成群》於一九九一年,由知名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更入選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收錄的同名小說《妻妾成群》,是蘇童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小說揭開了舊時代大家庭體制的腐敗,故事講述在陰森詭祕的陳府裡,幾房姨太太們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故事。小說借著這個大院裡一夫多妻的故事,以纖巧而華美的文字,將幾千年來女性的悲慘命運濃縮其中。
──────以上為博客來簡介──────
我對蘇童的作品印象只有《妻妾成群》,後來被翻拍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而看完蘇童的作品集之後,我對前兩篇故事《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罌粟之家》真的超級無感(哈哈),但也看到了兩篇故事的微妙共同點:
- 都是描寫家族的興衰
- 家族最後都是衰敗的
雖然這兩篇故事我比較沒有辦法產生想法,但也隨著故事的結束,結局只有短短幾行字就描述了一個家族的衰敗感到唏噓,再次慶幸自己所處的年代不用活得這麼卑微。
讀完小說《妻妾成群》篇後再花了一個晚上把《大紅燈籠高高掛》複習了一遍,兩者都看過之後覺得還是可以來做個簡單的比較:
1.頌蓮
電影視角
電影由鞏俐飾演的頌蓮嫁入陳家揭開序幕,從一開始的進門方式就讓我感到電影和小說有極大的不同,電影中頌蓮是自己走進陳家的,再配上她後來的面無表情,讓我覺得電影中的頌蓮從來沒有認命成為四太太,她雖然選擇嫁人,但仍想在一定程度下做自己。雖然這樣的想法在更後來經歷了一連串的刺激後有了些微的轉變,但看得出來,她依然想當頌蓮,而不是陳家四太太。
小說視角
小說中的頌蓮很清楚知道自己在父親死後只有兩條路走:做工或是嫁人,小說中的她是乘花轎入陳家的,光是這點就讓我覺得電影和小說的頌蓮有蠻大的不同。
小說中的頌蓮是願意取悅老爺的,只要不是太超過的要求她都能接受,但就算是這樣,她也沒辦法在陳家安心生活,因而讓頌蓮最後終於承受不了這樣的日子而發狂。
看完電影和小說後,我覺得小說中的頌蓮應該是比較容易親近的,她還是有淘氣的一面,只是她所處的環境不能讓她做自己,不管是電影中冷面的頌蓮或是小說裡所敘述的頌蓮,都逃不過最後發瘋的命運。
1.老爺
電影視角
電影中的老爺只有背影和聲音,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也很少和這幾位太太互動,但又從四位太太的行為和言語中得出老爺的地位,這樣的呈現方式真的很厲害,有些台詞不是他本人親口說出而是從旁人的口中說出,但大家都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感覺,讓人更加毛骨悚然。
小說視角
小說中的老爺和太太們比較有互動了,而很多在電影中是透過他人說出的台詞我在讀小說後才知道這些都是老爺說的,最讓我覺得可怕的就是梅珊偷情被抓到之後老爺說「她自己知道該怎麼樣」,電影中是由宋媽所說,第一次看得時候和頌蓮一樣,完全不懂那句話的涵義,但如果這句話是由老爺說出口的,全身都起雞皮疙瘩了。
雖然電影對老爺的安排讓我覺得很驚訝,但第一次看得時候我有很多地方都看不懂,我覺得蠻可惜的,對我這種領悟性比較低的人來說,還是要直接一點比較容易明白。
3.電影和小說的差別
我一直以為電影中的那些代表寵愛的特殊待遇都是小說寫的,重新看了一次小說之後才發現,小說根本沒有這麼多麻煩的規矩,都是由老爺親自出馬(哈哈)。不過這部作品所呈現的氛圍讓我充分感受到進入了這間大宅裡,似乎就再也沒有出去的可能,也就被迫要去面對這些競爭意識,這種感覺比較難具象化,因此電影才增加了很多具體的畫面,例如:搥腳、點燈、點菜等小說中沒有的東西吧。
看完之後我其實很討厭故事中的人一直以老規矩、習俗行事,但直到現代,在某些人的家庭或是價值觀中,依然存在著這些傳統,並期待著有一天每個人都能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做自己。
書名:妻妾成群(4版)
作者:蘇童
出版社: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