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看了國片《無聲》,講述一間聾啞學校中發生的性侵以及性虐待事件,令人震驚的是,這所學校爆出的事件並不是個案,經調查後發現有好幾起案例在校園中發生。看完後沉重的心情一直揮之不去……

 

這部電影也讓我想起了先前韓國上映的《熔爐》,同樣講述了聾啞學校中發生的性侵以及性虐待事件,而去年《熔爐》這部作品也出了十周年紀念版,於是利用了假日看完了小說及電影。我自己覺得電影很值得一看,因為這部電影包含了許多議題都是可以討論的,基本上電影和小說沒有落差太大,但小說方面用了更細緻、更仔細的筆法去描述每個角色(尤其是大人的部分)。

 

我主要比較有感觸的是人物的部分,因此我就用簡單的人物來做電影和小說的比較。

※以下心得謹代表個人觀點,如果有不認同的地方可以在下方留言:

 

1.姜仁浩:雖然會有點晚,不過一次也沒缺席的就是姜仁浩。(出自小說《熔爐》)

 

電影視角:

電影中的姜仁浩因為教授的介紹下來到了慈愛學院擔任美術老師,在擔任老師的時間內發現了學校中的事件,看到孩子們所受的委屈與侵犯,姜仁浩決定為了孩子挺身而出。

其實電影中我覺得這個角色就是一個正義的代表,儘管他有時會因為現實壓力而被迫低頭(如:當學校開口跟他要發展基金時他覺得不合理,但還是照做、在家人希望他多替自己的女兒想想時他也曾經想過要裝作沒看到等等)。但在多次親眼目睹學校老師對孩子施暴後他徹底覺悟,但更深入追查後,卻發現這件事並非只有校園霸凌事件這麼單純,事情的嚴重性以及大人的冷漠讓姜仁浩決心站在孩子這邊,但這麼做的後果就是要與慈愛學院包含整個霧津為敵,如果現在教育現場還有這種勇敢的老師,我會很佩服他!

 

小說視角:

小說中的姜仁浩就比較多面一些,小說中比較詳細的敘述了姜仁浩的過去、性格和家庭,因為先前工作出了問題,透過太太的安排來到了這間慈愛學院擔任約聘老師,在得知了學校一直以來的惡行後想站在孩子們這邊揭發惡行,而他也確實這麼做了,但卻不如電影中那麼順利,因為他也曾在過去犯過一些錯,這場判決不只會影響到他的家人,甚至連他過去的錯誤都被揭發出來,太太也不希望他繼續與高層對立……

我覺得小說對這個角色比較殘酷一點,在身旁沒有人支持的狀況下,小說中的姜仁浩在最後一刻缺席了,也許他將繼續懷抱著過去的陰影以及現在的遺憾活下去吧。

雖然小說對這個角色很殘酷,但我卻覺得這樣的處境很接近現實中會遇到的困難。每個人都有過去,在這個社會下,有些過錯可以透過某些關係而掩蓋,但一旦這個社會的平衡受到挑戰,這些被掩蓋的事情都會暴露出來,或許這才是某些人最想阻止的情況。明知道維持體制會讓某些人受到傷害,但人終究是自私的,為了不讓更多人受害,只好假裝沒看到這些傷害。看完這部作品後,有了這種體悟。

 

雖然電影跟小說最後,姜仁浩一樣離開了霧津,但電影和小說給我的感覺卻是大大的不同⋯⋯

 

2.徐幼真:我從來不想改變世界,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而奮戰。(出自小說《熔爐》)

 

電影視角:

徐幼真在電影中是一個單純的女孩,會因為小事情而動怒,但是當她在得知了慈愛學院中的事件後,她也比任何人都更用心。她努力蒐集證據、到處報案,甚至最後還邀請了電視台來把這些孩子所控訴的事件傳播出去。雖然電影一開始的她直爽的讓我有些些反感,但看到後來,反而覺得像她這樣的女孩也是不可多得的類型,尤其是她又在人權組織工作,這種不公平的案件她一定也見過不少,但是在見過世界的黑暗後還能保有自己的善良,實在很難得。

 

小說視角:

跟姜仁浩的一樣,比起電影,小說中的徐幼真有更多面的描述。在小說中,徐幼真是姜仁浩的學姊,而他們在學校時關係也是挺不錯的,只是各自有了家庭後就鮮少聯絡,因緣際會下在霧津見面。

比起電影中男女主角只是單純在霧津相識,小說裡這兩個角色有了更深層的關係,不過也因為如此,反而讓兩個人在最後做的選擇形成了對比。在姜仁浩眼中,徐幼真還是以前那個學姊,雖然結過婚、有了孩子、離婚,但學姊依然保持著為了正義努力的性格,連當地的督察都說她傻。(話說小說中的督察其實蠻在意徐幼真的吧,連在鎮暴行動中都在搜尋她的身影,或許他自己也是蠻敬佩這樣一位女性的。)

即使最後姜仁浩缺席,徐幼真沒有怪罪他,甚至還在事件過了之後將事情的後續告知了他,同時也告訴他「我們都很想念你」這樣的話語,看到學姊最後給他的話,我大概也能理解了學姊,她就是這樣一個人,儘管與世界為敵,她仍然想找到屬於自己的正義。

 

3.姜仁浩的家人(支持與反對)

 

電影視角:

在電影中,姜仁浩需要扛起母親及女兒的生活,母親也時時叮嚀他要多想想孩子,在學校向他收取發展基金時母親也是努力想辦法替兒子籌到這筆錢,為的就是讓姜仁浩可以繼續在這所學校待下去,有穩定的收入。

在得知姜仁浩即將陪伴孩子一起向學校對抗時,起初母親是反對的,就跟大部分的人一樣,他們知道站在孩子這邊無疑就是與權力對抗,通常下場都不是很好。所以為了姜仁浩的未來,母親是反對他站在孩子這邊的。但是當她旁聽了一次審判後,她的想法有了轉變,也許是看到孩子們努力為自己辯駁而感動,也許是她了解姜仁浩這個舉動是真心愛著這些孩子的,電影的最後母親留下了剛買的食物給姜仁浩,便說要回首爾去。雖然母親沒有力挺他兒子,但也看得出來,母親已經同意他繼續為了孩子而奮鬥。

 

小說視角:

小說中姜仁浩的家人是妻子和女兒,同樣是母親的角色,小說中的姜仁浩並沒有獲得妻子的支持,妻子反而希望他可以從這場爭鬥中退場。也因為如此讓我覺得其實在小說中姜仁浩最後的缺席其實並不意外,如果連身旁的親人都不支持他了,那他很難有動力繼續和這些權貴對抗(尤其是在判決已經下來之後更是如此)。

這場爭鬥無疑是一場會有巨大影響的爭鬥,嚴重一點可能還會影響到姜仁浩未來的前途。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妻子勸他退出可能是顧及家庭的和諧,以及她們母女在首爾能夠平靜的生活所做出的決定。雖然不能說她錯,但放在這個故事裡,太太扮演的角色也不會是好人。

 

雖然大概兩年前就看過《熔爐》這部電影,也知道這部電影後續影響非常強大,但看過小說之後,又更補足了電影沒有完整呈現出來的地方,雖然是同一個事件,但看小說與看電影卻好像在看兩件不一樣的事,只是一個比較像故事、一個更貼近真實。

 

書名:熔爐

作者:孔枝泳

出版社:麥田

arrow
arrow

    book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