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創傷,該如何面對

 

經常聽到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沒辦法照顧好自己的人要如何去照顧他人」這句話,我覺得對錯各半。對的部分在於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管不好,光是照顧自己就忙得焦頭爛額的人要如何分出時間去照顧另一個人?但不認同的部分在於有時我們以為自己準備好了,正式接觸時才發現自己根本還沒準備好,那時能說抽離就抽離嗎?我想很難。所以有的時候,面臨到的狀況是明明自己還沒準備好,卻已經開始了下一個挑戰,而這也是許多問題衍生的開端。

 

內容介紹:

作者將自己在輔導處擔任輔導老師的所見所聞整理成本書,用輕鬆的筆法去描寫每個個案的心情與自己介入輔導個案時的想法轉折……

本書以章節依序討論了孩子的內心、大人的困境、如何協助孩子以及作者本身從孩子身上學習到了什麼,像剝洋蔥般揭開親子互動中產生的傷痕。

 

心得感想:

有時看一些親子互動或親子溝通的書籍,總是會有一種莫名的排斥感。細想後或許是因為這些書籍不外乎都是以『指導』的方式去談論親子互動,不論是家長對孩子應該如何如何;甚至連孩子應該怎麼面對父母都有一套指導手冊。千篇一論的道理寫得冠冕堂皇,但人際關係真的有這麼單純嗎?如果明明知道這麼做是對的但總是無法徹底實踐書中的內容,那麼會不會變得四不像?

而這本書,看到的正是內心受了傷的孩子以及受了傷的大人,帶著傷的他們就像刺蝟一樣,一碰就舉起利刺保護自己,卻傷害了他人。書中的大人或許也讀過相處的書、也許是用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相處,但在孩子身上無法應用,甚至引起了孩子的排斥,因而感到無所適從;而孩子,查覺到大人似乎不能理解自己,甚至在無意間傷害了自己,為了保護自己也豎起了刺。雙方帶著武器相處,多是爭執。

其實看了這本書後我自己覺得,我沒辦法從書中學習到和孩子相處的『真理』,也沒辦法從書中去學到『如何處理自己心理的傷』,但可以從書中的案例去感受作者想表達的事情,經過咀嚼後成為自己的想法,也許,在自己身上會逐漸有些改變。

 

書名: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陳志恆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得 隨筆 讀後感
    全站熱搜

    book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